专家观点
武汉工程大学
曹宏
汽水热液转化技术破解磷石膏高值利用难题,引领行业从“被动消纳”向“主动盈利”跨越
※以下观点来自2025年6月18-20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磷肥/磷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第四届磷石膏综合利用交流会”上的专家报告,不代表协会观点。
01
磷石膏利用的行业痛点:低效循环与价值桎梏
我国磷石膏综合利用长期面临 “三重困境”:
应用局限于低附加值领域
数据显示,63.3% 的磷石膏用于水泥缓凝剂和石膏建材,28.9% 作为土工充填细砂,合计占比 92.2%,高端应用几乎空白;
产品存在固有缺陷
传统工艺生产的石膏建材耐水性差、强度低,水泥缓凝剂无法用于高端水泥生产,难以突破应用场景天花板;
依赖政策补贴生存
现有工艺需先无害化、再资源化,流程冗长、成本高企,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这种“被动消纳”模式不仅制约磷化工产业绿色转型,更造成优质石膏资源的浪费。
02
技术突破:汽水热液转化实现“一步法”无害化与高值化
团队研发的汽水热液转化技术,以“转晶-双固”和“崩解-催化”两大工艺为核心,实现了三大突破:
工艺革新:
从“两步走”到“一步到位”
传统工艺需经水洗、煅烧等预处理,而该技术直接采用磷酸生产线新排原状磷石膏,通过高温高压汽水热液作用,同步完成磷、氟等有害物的固化(形成氟磷灰石、氟化钙等稳定物相)和石膏晶体转晶(二水石膏→Ⅱ型无水石膏),省去冗长预处理环节,流程缩短 60% 以上。
原料适应性:
破解“石膏种类壁垒”
技术对磷石膏、脱硫石膏、钛石膏等各类工业副产石膏均表现出强适应性:磷石膏转化率超95%,脱硫石膏完成12吨工业试验,钛石膏、乳酸石膏等小试转化率均达标,打破了传统工艺对原料纯度的严苛依赖。
绿色低碳:
全流程污染物“近零排放”
工艺以蒸汽为热源、电力为动力,无SO?、NO?等烟气排放;生产环节几乎不耗水,仅产生少量冷凝水(16kg/t磷石膏),其中磷、氟含量远低于排放标准;固体废弃物零产生,真正实现“绿色转化”。
03
产品价值跃升:从“工业废料”到“高端原料”
技术产出的系列产品彻底颠覆了磷石膏“低质”标签:
高端水泥缓凝剂:产品与天然石膏同质,水溶性磷、氟含量低于检测限,在铜陵海螺水泥实现全替代天然石膏用于52.5级高端水泥生产,性能优于行业标准。
Ⅱ型无水石膏粉:转化率超95%且无Ⅲ型无水石膏杂质,粒径细小,作为PVC、PP等聚合物填料时,拉伸强度、冲击性能对标重钙粉,部分指标更优,已通过湖北金牛管业、万华化学等企业工业试用。
衍生产品矩阵:基于Ⅱ型无水石膏开发出硬石膏水泥、矿山充填胶结料、装配式建筑预制件等16类产品,突破传统石膏建材耐水性差的瓶颈,应用场景从“土工充填”拓展至“高端制造”。
04
经济与生态双赢:打破“补贴依赖”魔咒
技术的产业化价值体现在显著的成本优势与盈利空间:
能耗与碳排放:生产天然石膏同质缓凝剂时,能耗仅为传统“半水-二水”工艺的38%,碳排放降低62%;Ⅱ型无水石膏粉生产能耗比水泥熟料低39%,碳排放减少73%。
经济效益:与天然石膏同质的缓凝剂在市场价值维度具有积极表现,超细填料(150目)较传统高温煅烧工艺能耗降低40%,可彻底摆脱对政策补贴的依赖,实现“以用养治”。
目前,年处理12万吨磷石膏的示范线已稳定运行,年处理30万吨的生产线设备投资约4500万元,占地仅25亩,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规模化解决方案。
05
行业启示:重构磷石膏“资源属性”认知
磷石膏不是 “负担”,而是储量巨大的优质石膏资源。汽水热液转化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精准调控晶体转化与有害物固化,释放其天然石膏等价的资源价值。该技术的推广将推动磷化工产业形成 “磷 - 硫 - 钙” 协同循环的新生态,为长江经济带磷矿集中区的绿色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06
结语
正如院士专家组评价所言,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磷石膏 “无害化” 的行业难题,更开辟了 “高值化” 的盈利通道,有望引领我国磷石膏综合利用进入 “主动开发、市场驱动” 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