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刊速递 | 《生态产业科学与磷氟工程》2025年第7期
最新动态
新刊速递 | 《生态产业科学与磷氟工程》2025年第7期
2025-08-061

生态产业科学与磷氟工程

2025年 第40卷 第7期

(磷氟耦合与氟系材料专刊)

总第282期



本 期 目 录 






简评与要讯

·磷氟联动,绿色转型,加快磷氟产业高质量发展

——吴周安



磷氟资源协同

·我国萤石中氟资源开发利用进展及建议

——高永璋  湛景震  高志勇

·磷矿中伴生氟资源的赋存特征及资源化利用策略

——李丰  耿一硕  单冰

·磷化工中氟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回收利用现状

——杨文贡  首志欣  项双龙  张凯  严正娟

许德华  王辛龙



磷氟分离回收

·强化湿法磷酸中氟化物逸出回收研究

——冷慧  刘永成  严寅浩  王丽娟  陈迎新

杨普佳  赖士宣  杨文龙  李洪强

·磷化工行业磷氟硅资源协同利用及发展现状

——黄琴  廖秋实  田承涛  肖林波  孟洋  刘燕琴

张芷紫 王焜  颜令  鲁邦义 周玲玲 刘珍珍

·湿法磷酸脱氟工艺及氟资源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王崴  范丹  陈豆林  缪钊  吴邦文

·湿法磷酸生产中提高氟收率的技术方案

——刘正东  姜威  龚丽



氟材料及制品

·含氟电子特气发展现状与展望

——吴祥虎  崔武孝

·全球含氟聚合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刘欣  郭鑫  白洪强

·我国氟化钠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程文

·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于思尧  傅寅翼  向坤  逯鹏  薛立新

·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用氟聚合物的创新

——雷俊  孟庆文  黄军  兰若童

·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霞

·氟硅酸钠生产工艺研究

——黄照昊  杨先  舒艺周  张恒

·氟化工领域专利审查意见答复策略

——徐习岭



含氟固废资源利用

·含氟固体废弃物中氟资源回收现状及发展趋势

——许恩乐  钟文晨  祖义涵  江晓凤  苗真勇 冉进财

·从废弃物到资源:磷石膏中氟的高效回收与应用

——刘禹辰  杜旺  孙督翁  杨庆露  王璐  戴取秀

杨杰  马丽萍  何宾宾

·氟硅酸脱砷实验硏究

——骆吉林  夏飞龙



分析与检测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测定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及其共存杂质

——梁梦洁  祝丽君  徐鹏飞  李自龙  孟志伟  田强




文章摘要



我国萤石中氟资源开发利用进展及建议

高永璋  湛景震  高志勇

(中钢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全球利用的氟资源主要来自萤石,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萤石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我国在萤石勘查、矿业权管理、综合利用、来源保障方面取得进展,但同时也存在萤石储采比低、单一萤石矿开采比例高、大型矿占比低、进口来源集中、产业升级慢等不足。总结我国萤石中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展,提出合理建议,将我国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对我国氟资源开发及氟化工行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磷矿中伴生氟资源的赋存特征及资源化利用策略

李 丰  耿一硕  单 冰

(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磷矿是我国重要战略资源,其伴生的氟资源是氟化工产业关键原料,目前却因对其开发潜力重视不足导致资源浪费。简要介绍我国磷矿种类和分布特点,分析磷矿伴生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伴生氟资源在磷矿选矿工艺(物理选别、化学选别)及选矿回水中的迁移分布规律。提出鼓励企业提升氟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技术创新与攻关力度、强化产业链协同与集群化发展等建议,为保障国家氟资源安全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磷化工中氟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回收利用现状

杨文贡1,2  首志欣1,2  项双龙1,2,3  张 凯1,2

严正娟1,2  许德华1,2  王辛龙1,2

1.四川大学,2.教育部林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3.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

【摘要】磷、氟资源是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磷化工中大量的氟资源未能进行回收利用,且氟化工中萤石面临短缺的问题,将磷化工中氟进行回收利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综述氟元素在磷资源加工过程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回收综合利用现状。基于目前磷化工氟回收现状,提出了磷氟协同发展新技术思路和建议,包括加强湿法磷酸脱氟技术创新、提高湿法稀磷酸浓缩过程氟回收率、开发低值含氟资源中氟回收技术、磷石膏中氟资源高效回收、氟硅酸或氟硅酸盐制备无水氟化氢工程化技术开发等。



强化湿法磷酸中氟化物逸出回收研究

冷 慧1  刘永成1  严寅浩1  王丽娟1  陈迎新2

杨普佳2  赖士宣2  杨文龙2  李洪强2

(1.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武汉工程大学)

【摘要】湿法磷酸中氟化物的高效回收利用对于磷氟化工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将新型高效脱氟剂纳米活性硅用于湿法磷酸中氟化物的强化回收,探究脱氟剂强化氟回收的最优工艺及其反应动力学。结果显示,纳米活性硅可有效促进湿法磷酸浓缩过程中氟化物的汽化,当纳米活性硅用量为5kg/t、搅拌转速为1800r/min、反应温度为90℃时,湿法磷酸和脱氟渣中氟化物质量分数可降至0.341%和1.27%,氟化物的回收率大幅度提升至85.27%。纳米活性硅和磷酸中氟化物的反应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反应活化能为16.42kJ/mol。



磷化工行业磷氟硅资源协同利用及发展现状

黄 琴1,2  廖秋实1,2,3  田承涛4  肖林波1  孟 洋1,2

刘燕琴1,2  张芷紫1,2  王 焜1,2  颜 令1,2

鲁邦义1,2  周玲玲1,2  刘珍珍1,2

(1.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宜昌市磷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3.湖北省磷酸及磷酸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武汉工程大学)

【摘要】我国磷矿资源丰富,伴生氟硅资源价值高,但利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因此,协同利用伴生资源对磷化工产业至关重要。尽管我国在氟硅化工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为了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还需进一步研发新的氟硅化工生产技术,推广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并优化氟化工产业规划。我国磷化工产业在磷氟硅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前景广阔,但需要在技术创新、产业链优化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持续努力,以实现磷矿伴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湿法磷酸脱氟工艺及氟资源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王 崴  范 丹  陈豆林  缪 钊  吴邦文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瓮福化工公司)

【摘要】氟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材料、能源、化工、电子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氟化工行业的氟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然萤石,另外磷矿石中也蕴含了大量氟资源,随着磷矿伴生氟资源回收生产无水氟化氢技术的突破与成熟,磷矿石将逐渐取代萤石成为主要的氟来源。分析湿法磷酸生产过程中氟的迁移,归纳总结湿法磷酸脱氟工艺及其优劣势,包括化学沉淀法、真空蒸发浓缩法、汽提法、溶剂萃取法等,梳理磷矿中氟资源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氟资源高效回收利用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提高磷矿石中氟资源利用率、推动磷氟产业耦合共生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湿法磷酸生产中提高氟收率的技术方案

刘正东1,2  姜 威1,2  龚 丽1,2

(1.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磷化工事业部,2.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摘要】阐述湿法磷酸生产中氟的存在状态,对比现有脱氟技术的优缺点。介绍实际生产过程中提高氟收率的技术方案,包括在反应工序生产中浓度氟硅酸,优化工艺及设备,提高浓缩气体的洗涤效率和浓缩过程氟的逸出量,生产低氟含量的浓磷酸产品,真空浓缩脱氟串联气提脱氟一体化技术的运用。总结氟回收前沿技术研究进展,指出未来湿法磷酸氟回收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应朝着更加节能、高效、环保、经济的方向发展。



含氟电子特气发展现状与展望

吴祥虎1  崔武孝2

(1.湖北和远新材料有限公司,2.洛阳森蓝化工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介绍“十四五”期间几种重要含氟电子特气(三氟化氮、六氟化钨、六氟丁二烯、六氟化硫、四氟化碳、六氟乙烷、八氟丙烷)的产品现状、技术路线、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展望“十五五”期间含氟电子特气的发展趋势,包括国产替代加速,技术创新推动高端化发展,下游需求持续增长,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行业整合与全球化布局。



全球含氟聚合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刘 欣  郭 鑫  白洪强

(北京国化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含氟聚合物生产和消费国,但仍面临“大而不强”的挑战,特别是在高端、专用及高附加值产品上存在进口依赖问题,我国含氟聚合物产业亟须转型升级。基于incopat、智慧芽等专利工具,对全球含氟聚合物公开专利进行系统检索与分析,旨在揭示全球含氟聚合物技术的最新动态、优劣势,为国内含氟聚合物企业提供国际创新趋势洞察,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助力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我国氟化钠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李程文

(宜昌晶能富新材料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行业的发展,氟化钠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市场需求也呈持续增长趋势。而与此同时,新的应用领域对氟化钠产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氟化钠产品的新要求,探索当前新形势下我国氟化钠行业发展趋势是一项非常迫切而又有意义的任务。结合不同等级的氟化钠产品,从市场现状、技术现状以及生产现状3个方面详细阐述当前我国氟化钠行业现状。同时,从新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智造4个角度详细论述了我国氟化钠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为促进我国氟化钠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

应用研究进展

于思尧1  傅寅翼1,2  向 坤3  逯 鹏1  薛立新2,4

(1.宁波大学,2.浙江净源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4.温州大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摘要】中空纤维膜是水处理膜材料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膜产品之一。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因其卓越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及机械性能,在水处理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优势。对PTFE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技术及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PTFE中空纤维膜在水处理中面临的挑战,指出PTFE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亲水改性和膜材料回收,为推动PTFE中空纤维膜更广泛、高效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用氟聚合物的创新

雷 俊1  孟庆文2  黄 军2  兰若童2

(1. 巨化集团有限公司,2. 浙江巨圣氟化学有限公司)

【摘要】含氟聚合物因具有优异的耐化学品性能、耐高低温、阻燃性和低渗透性等特征,并且伴随绿色低碳的政策驱动以及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传统燃油与新能源车核心部件中的应用需求持续增长。简述了氟橡胶(FKM)、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等氟聚合物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浅析国内外同行技术差距,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霞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钠盐作为钠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着自由穿梭的离子并承担着电池内部传输离子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钠离子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及能量密度等性能。从钠离子电池电解液性质,常用钠离子电池电解质盐,六氟磷酸钠的性质及作用机制、合成方法以及六氟磷酸钠电解液市场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六氟磷酸钠在溶剂中具有很好的溶解性,具有很好的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因其价格低廉、离子导电性优异、对环境友好成为钠盐中较好的选择,同时明确了随着钠离子电池市场的拓展,以六氟磷酸钠为电解质盐的电解液未来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氟硅酸钠生产工艺研究

黄照昊  杨 先  舒艺周  张 恒

(云南云天化以化磷业研究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针对磷酸企业合成氟硅酸钠过程氟收率低的问题,在实验室模拟合成结晶过程,通过对一级沉降、洗涤、二级沉降过程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一级沉降底流w(固)20%,一级沉降设备高径比1.14,一级沉降停留时间20min;洗涤温度40℃,洗水量1.5m3/t,洗涤转速350r/min,停留时间25min,桨叶直径与设备直径比0.44;二级沉降时间20min,反应器高径比0.53。优化条件后,氟硅酸钠生产过程中氟收率从73%提升至92%以上,粒径≥100μm占比由35%提升到83%以上,粒度分布集中,易于离心分离。该工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氟化工领域专利审查意见答复策略

徐习岭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发明专利是企业重要的创新成果,而在氟化工领域发明专利审查中,创造性的审查意见答复一直是企业管理人员面临的一道难题,对技术和专利法的深度理解是做好审查意见答复的前提。结合氟化工领域3个典型案例,分析从技术特征事实认定以及协同效应角度、“整体原则”的发明构思角度以及技术效果角度构建审查意见答复策略,可以为申请人答复审查意见提供参考,有利于对创新成果的确权和保护。



含氟固体废弃物中氟资源回收现状及发展趋势

许恩乐1,2  钟文晨1,2  祖义涵1,2  江晓凤1,2

苗真勇1,2  冉进财3,2

(1.中国矿业大学 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2.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学院,3.新疆工程学院)

【摘要】含氟化合物因氟原子独特的性能广泛应用于氟化工、光电、半导体等行业。随着含氟产业的高速发展,氟资源日渐枯竭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氟固体废弃物,因此对含氟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回收利用意义重大。阐明典型含氟固体废弃物(电解铝、氯化工、萤石尾矿)中氟元素的赋存形态与分布特征,阐述采用物理分选、湿法处理、高温转化等技术回收氟资源的现状,总结现有技术的难点,展望氟资源未来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为氟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从废弃物到资源:磷石膏中氟的高效回收与应用

刘禹辰  杜 旺  孙督翁  杨庆露  王 璐  戴取秀  杨 杰  马丽萍  何宾宾

(昆明理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磷石膏是湿法磷酸生产中的主要副产物,所含氟元素因其毒性与迁移性严重制约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系统评述磷石膏中氟的赋存形态与环境迁移行为,深入分析当前主流脱氟与回收技术,包括水洗、碱固化、酸浸、热处理和吸附法,阐明各工艺的机制、脱氟效率及适用条件,并对比其工程可行性与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了氟回收产物在农业、建材、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分析其对材料性能和环境安全性的影响。尽管相关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能耗偏高、残余氟风险及资源化利用率不高等挑战。未来应聚焦于低碳高效工艺的集成优化,强化回收产物环境行为的长期监测与风险评估。



氟硅酸脱砷实验研究

骆吉林1,2  夏飞龙1,2

(1.贵州瓮福蓝天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氟硅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

【摘要】磷肥副产氟硅酸(H2SiF6)资源化利用价值高,但其含有的砷(As)杂质危害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亟须深度脱除。采用硫化钠沉淀法脱除氟硅酸中砷,重点考察脱砷时间、硫化钠添加量、搅拌转速对砷脱除率的影响,并研究其脱砷热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120 min、硫化钠与As摩尔比为2∶1、搅拌转速500 r/min条件下,砷脱除率为89.25%。热力学研究表明:硫化氢将五价砷还原到三价砷,负二价硫与三价砷反应生成As4S6,最后得到氟硅酸钠、单质硫及砷沉淀物。本技术可有效净化氟硅酸,保障其安全高值化利用,应用前景广阔。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测定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及其共存杂质

梁梦洁  祝丽君  徐鹏飞  李自龙  孟志伟  田 强

(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院)

【摘要】建立了以六氯环三磷腈为原料,两步反应合成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及其中间体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HP-5MS色谱柱(30m× 250μm×0.25μm)进行分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可以同时测定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六氯环三磷腈及六氟环三磷腈含量。3种物质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检出限在0.99~2.11μg/mL,定量限在3.11~ 4.87μg/mL;3种化合物日内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34%~ 3.71%,日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4.28%~ 6.39%,方法的日间精密度和日内精密度均较好,3个水平加标回收率在89.34%~102.12%。综上,该分析方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的全流程监测。



END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期刊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期刊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