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新型肥料命名与分类管理规范》团体标准为新型肥料行业规范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发展新型肥料是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化肥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农业科技和肥料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我国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推进和农业绿色转型需求的驱动下,新型肥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命名与分类标准,诸多问题长期困绕行业发展,例如,什么是新型肥料?新型肥料包括哪些类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属于新型肥料?属于哪类新型肥料?这也导致市场上出现了“高科技、新概念”的产品名称混乱、夸大宣传等现象,如“纳米聚能钾”、“植物纳米甲”、“量子能量肥”、“原子氮”等,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制定《新型肥料命名与分类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肥料企业进一步明确技术研发方向、产品研制方向、企业发展方向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企业享受国家相关税收政策。2025年6月10日,该标准正式发布,为新型肥料行业规范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标准规定了新型肥料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分类原则与命名通用规则。
1.三级分类体系,覆盖全产业链。(1)一级分类:按肥料类型分为无机肥料、有机类肥料、微生物肥料三大类;(2)二级分类:以增效技术途径为核心,涵盖包膜缓释、生化抑制、载体增效制肥、生物发酵等九大技术方向;(3)三级分类:细化到具体产品类型,如缓 / 控释肥料、稳定性肥料、增值肥料、生物有机肥等。不同新型肥料“有类可归”。
2.提供三种主要命名规则,拒绝夸大,突出本质。(1)采用“技术途径+肥料名称”的方法命名(如缓释肥料);(2)采用“含+材料/添加物+肥料名称”的命名方法(如含腐植酸尿素);(3)采用“材料/添加物+技术途径+肥料名称”名称的方法命名(如无机包裹型复混肥料),确保名称科学易懂。
该标准是我国首个新型肥料命名与分类标准,使企业在创新发展、享受国家相关政策等方面有标可依。未来,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将加强标准宣贯的工作,鼓励企业和管理部门广泛采用;并根据新形势、新需求、新技术不断修订完善,推进其升级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该标准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归口,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住商肥料(青岛)有限公司、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盐安徽红四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共同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