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岭:未来,脲甲醛肥料有望从当前的高端领域逐步渗透至大田作物
脲甲醛肥料作为最早的缓释氮肥之一,由尿素和甲醛通过缩聚反应制得,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微生物降解作用缓慢释放氮素,从而实现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的同步。与传统速效氮肥相比,脲甲醛具有三大优势:一是显著减少氮素损失,氨挥发和淋溶损失降低30%–50%,氮肥利用率可提高至60%以上;二是释放周期长(数月至一年),满足作物全生育期需求;三是省工省力,一次性基施可替代多次追肥,尤其适合规模化农业。
目前脲甲醛缓释肥主要应用于高尔夫球场、专业草坪、园艺花卉及经济作物(如柑橘、茶叶)。这些领域对肥料成本敏感度低,且重视肥料的效果稳定性与省工优势。然而在大田作物推广方面受阻,主要原因是成本高昂(价格是普通尿素的2倍),且释放速率受土壤温度、湿度和微生物活性影响较大,在低温干旱条件下易造成苗期供氮不足,限制了其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尽管产品中游离甲醛含量符合安全标准,但消费者对“甲醛”的负面印象仍影响市场接受度。同时,农户对缓释肥效益认知不足,缺乏购买动力。
未来脲甲醛肥的发展需突破成本与效能瓶颈,前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技术升级与产品优化:通过分子修饰(如添加交联剂)精准调控释放速率,开发适应不同作物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如聚脲甲醛产品);同时可以与其他肥料(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复合使用,形成“协同缓释”体系,提升苗期供氮可靠性。2.政策支持:依托国家“控量增效”和“双碳”战略,对使用缓释肥的农户提供补贴,扩大示范推广。加强农技培训,让农户认识到缓释肥的长期效益(省工、增产、环保),而非仅关注初始成本。3.细分市场挖掘与绿色转型:在高附加值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中作为减氮增效的核心工具。开发绿色生产工艺,采用低毒性甲醛替代物或闭环生产技术,消除环保顾虑。
总之,从“贵族肥料”走向“精准农业必需品”,脲甲醛肥虽面临挑战,但其缓释特性与农业绿色转型需求高度契合。未来通过技术迭代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并依托政策引导,它有望从当前的高端领域逐步渗透至大田作物,成为“控量增效”的关键载体,为粮食安全与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有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