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和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磷复肥产销会—肥料创新发展论坛”于11月4日在江苏南京成功举行。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云南祥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本次会议的特别合作单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保利化肥有限公司为本次会议的协办单位。
本次肥料创新发展论坛的上午和下午会议分别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光和副秘书长王臣主持。会议邀请到越南化肥协会主席冯和、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立庆、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分会秘书长周月、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焦小强、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智慧农业专委会秘书长潘超、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商照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站长袁亮、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高级工程师杜会英、山东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友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冷凯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强、青岛和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鲁民、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李延锋等十三位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为大会做精彩报告。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臣汇报了磷肥行业 “十五五” 发展思路,磷肥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产能优化与绿色转型,但仍存在资源环境压力大、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十五五”期间,行业将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绿色低碳、数智化转型等方向,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磷石膏综合利用,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复合肥部主任/新型肥料分会秘书长冯尚善作了复合肥料行业“十五五”发展思路主题的报告,复合肥行业在“十四五”期间产能优化、产品升级取得成效,但仍需提升创新与绿色水平。“十五五”期间,行业将推动产品高效化、专用化、功能化发展,加强产业链协同,推进数智化与绿色转型,构建现代复合肥产业体系,助力农业现代化。
越南化肥协会主席冯和对越南化肥市场现状及农业、化肥相关政策进行解读。越南是东南亚重要化肥消费国,近年来农业出口增长带动肥料需求。政府推动有机肥、高效肥料使用,并实施“正确施肥”等项目,促进绿色农业。中国是越南最大化肥供应国,双方在肥料贸易与技术合作方面具有广阔空间。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钾肥分会秘书长周月做了关于中国钾肥行业“十五五”发展思路的主题报告。我国钾肥资源有限,对外依存度高,“十四五”期间通过境外开发、技术创新等方式保障供应。“十五五”期间,行业将加强国内资源勘探与节约开采,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进口结构,加快海外基地建设,构建稳定自主的钾肥供应体系,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焦小强在论坛中作出主题为科技小院全球网络支撑肥料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报告,报告展示了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通过“政产学研用”融合模式,在非洲等地区推广绿色增产技术,助力中国肥料技术与产品走出去。该模式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建设国际科技小院网络,推动农业技术本地化应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智慧农业专委会秘书长潘超在主题为“智慧农业+秸秆全量还田模式”下肥料企业选型到转型之路的报告中指出,传统肥料难以系统解决土壤健康问题,提出通过“人工智能+土肥管理”实现精准施肥与种植全程优化。智慧农业专委会通过基地实践,验证了技术在增产、提质、节本等方面的成效,呼吁行业协同推进技术落地,培育土壤健康管理新力量。
上海化工研究院总经理商照聪博士围绕生物刺激素与肥料国际标准化主题开展分享,系统介绍了生物刺激素的国际标准进展,重点解读了ISO/TC 134和欧盟CEN/TC 455在定义、分类、检测方法与声明验证等方面的标准体系。中国在肥料国际标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主导多项国际标准制定,推动生物刺激素与新型肥料标准体系的完善与全球统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站长袁亮在此次论坛对《新型肥料命名与分类管理规范》团体标准进行了解读。明确了新型肥料的定义、分类原则与命名规则。该标准为企业产品定位、政策适用与行业管理提供依据,助力新型肥料产业有序发展与技术创新。
中国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高级工程师杜会英的报告题目为我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路径选择,她在报告中指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重点介绍了粪肥还田的技术路径与标准体系,强调无害化处理与精准施用。同时提出黑水虻、微藻等高值转化方向,推动种养结合与循环农业发展。
山东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友明作出了关于微生物菌肥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展示了微生物基因编辑与代谢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生物农药开发、天然产物挖掘与固氮微生物构建。通过Red/ET重组技术,成功构建多功能菌剂,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动绿色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冷凯良研究员在肥料创新发展论坛上,围绕海藻类肥料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研发重点作专题报告,冷凯良研究员在“2025肥料创新发展论坛”指出,海藻类肥料以海洋大型藻类为原料,经物理、化学或生物法加工而成,能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抗逆性。中国在海藻产量和肥料产能上领先,但国际知名品牌质量更具优势。目前国内标准侧重产品安全,对功效缺乏强制认证,与国际(如欧盟)重“功效验证”的体系有差距。未来需构建功效导向的法规标准,深挖作用机制,开发协同增效配方,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董志强在其关于基酸类肥料产业现状与研究方向的报告中指出,聚天门冬氨酸(PASP)与聚谷氨酸(PGA)作为环境友好型氨基酸类肥料,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作物抗逆性、促进根系发育等方面效果显著。我国氨基酸肥料市场增长迅速,年复合增长率达15%,“十五五”期间将重点推进产品多功能化、工艺优化与作用机理深入研究,推动绿色高效肥料发展。
根据青岛和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鲁民作出的固氮菌解磷菌的功能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报告,针对我国土壤全磷高但有效磷低、磷肥利用率不足25%的问题,报告提出利用黑曲霉等解磷微生物菌剂活化土壤磷素,释放中微量元素,改善土壤微生态。田间试验表明,菌剂在减施磷肥20%条件下仍可实现作物增产,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是推动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路径。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李延锋的报告题目是微生物与肥料融合的研发突破及市场推广实践,他在报告中提到中化化肥通过构建微生物菌剂研发平台,开发出兼具促生、抗病、抗逆功能的复合菌株,并推动制定《含微生物复合肥料》团体标准。田间试验表明,含微生物肥料在多种作物上增产5%–20%,提质效果显著。未来将加强菌—肥融合技术研发与市场培育,助力农业绿色转型。
本次论坛正值 “十四五” 向 “十五五” 过渡的关键阶段,围绕农业发展新需求与 “十五五” 行业规划方向,聚焦肥料领域创新升级、绿色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学者从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健康改善、肥料产业提质等维度,探讨了 “十五五” 期间肥料行业在技术突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及低碳发展等方面的路径与策略,为行业下一阶段发展明确方向。来自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肥料及上下游企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及新闻媒体等 500 余名代表参会,共同为 “十五五”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凝聚共识与力量。
